闽商是对从事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对外贸易、金融业务等活动的福建籍海内外商人的统称。我们这里探讨的闽商,既包括传统的闽商,也包括现代的闽商,既包括海商,也包括陆商,既包括本土闽商,也包括祖籍福建的侨商,甚至还包括外来落户福建的商人。历史上很早就有闽商的提法,明清时期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与晋商、徽商、粤商、浙商等商帮齐名。在当今世界上,海外闽商是国际商界的劲旅,国内闽商也再次崭露头角,其快速成长的态势和经济实力已引起各方关注。闽商在国际商界活跃了上千年,他过去的成就和今天的辉煌,都与闽商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的传承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闽商能从无到有,能不断成长壮大,能发展到今天的影响,其本身就是历史的必然和文化的传承。
一、闽商文化的涉海渊源
闽文化历史悠久,闽文化在许多方面体现了中华主体文化的本质特征,但是与中原地区传统的黄土文明相比,闽文明是一种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海洋文明,它对福建经济发展模式和闽商的创业特色都具有深刻的影响。闽商文化的涉海性是闽商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宋、元、明、清时期,甚至可以认为在唐朝,闽商就通过高超的航海技术,从海路走遍世界所有主要居住点。当时“泉舶”、“福船”可以说是鹤立中国,领航世界。据史料记载,闽商出海较早的是西洋航路。从现有的资料看,宋元时代,闽船已固定往来于今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并以占城、柬埔寨、大泥、旧港、万丹、马神为中转港,形成交叉的东南亚航路网络。他们又以马六甲、阿齐为基地,进入印度洋海域,连接通往南亚、西亚的航线。郑和下西洋就是利用了这条以闽商无数生命为代价,换取对台湾海峡季风、洋流规律的掌握而开辟的航路网络的。不过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闽商,则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以明代社会经济大发展为背景,以本地发达的手工业为依托,闽商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海内外贸易活动。闽商在泉州、厦门的港口,通过闽船,以丝绸、瓷器、漆器、纸、药物、糖、手工制品,换取异国的丁香、豆蔻、胡椒、檀香、宝石、燕窝等土特产。到了明末清初,闽商已颇具实力,成为在商界不可小觑的闽商集团。近现代闽商更是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杰出代表。
学者郭招金在2005年第二届世界华商投资论坛中指出:“福建地少人多,自古以来福建人的出路主要有三条:迁移别处、刻苦读书和经商”。其实迁移别处与经商紧密相连,因为经商主要以海外移民为主,哪里好谋生,福建人就奔向哪里。事实上,以闽商为代表的海洋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开放的文明,闽商是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使者,可以说,在闽人的血液里早就流淌着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基因,从而也就凸显了闽商文化的涉海性。
二、闽商文化的重商冒险精神
闽商的重商冒险精神可以在闽南歌曲中体现出来。“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些通俗朴实话语深藏于闽商的内心之中,伴随着他们从故乡发展到海内外,从历史繁盛到现代,表达了闽商对经商创业的信念与追求、对人生与命运的感悟、对成功与失败的理解。在闽商的身上有一种崇尚力量的品格和崇尚自由的天性,有一种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有一种强烈的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甚至还有一点生命的本然性和壮美的悲剧意识。很多学者认为闽商在世界各地创造财富来自于难以理解的“野性”,因为闽商的成功可以用“不怕”两个字概括:没文化不怕,照样能做外贸,没经验不怕,一样搞开发,没有资金也不怕,照样搞投资,选了就干,不分析,不考证,不调查也不研究,对创业信念固执得匪夷所思。如果说海外闽商是这种先进商业精神和先进商业文化的代表力量,那么这种极具重商冒险意识的商业精神和商业文化正在轻拂八闽大地,感动着福建的山山水水,推动闽商群体走在中国商人的前头。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闽商“爱拼”的精神赢得了“会赢”的美誉。
福建人重商、福建历代经商者长盛不衰的原因,除了福建人多地少等自然因素外,还与历代闽商的独特地位有关。中国古代几千年重农抑商,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商人被排在末位,一旦从商则不得仕宦为吏。而福建由于远离中原文化区,受中原重农抑商风气影响相对较弱,再加上商人的势力和影响,商人的地位不仅未受到挑战,反而使中原那种贬抑商人的传统制度和观念受到强有力冲击。早在闽国时期,统治者就对商人刮目相看,学者唐文基于1995年在《福建古代经济史》中说:“闽国统治者常有借助闽商之力,沟通与五代中原王朝的往来,甚至以闽商作为闽国的使者‘举表称藩’于五代”。闽南一带更是推崇“商能致富”、“商胜于工、商胜于农”、“以商为荣”,从商的观念和重商的精神深入人心。大商人集团由于得到地方统治者和乡族势力的有力支援,成为左右地方不可忽视的力量。
学者张俊杰于2005年在《闽商模式》中指出:“闽商富于冒险精神源于宋元以来海洋贸易和明清时期犯禁下海的传统”。自宋朝以来,闽商的对外贸易使闽商的眼界更为开阔,更少循规蹈矩,其文化形态处于对统治中心与权威的边缘,因而也更具蔑视权威,敢于离经叛道,久而久之,冒险就成为闽商的一个普遍的性格特质。虽然这种情况是封建专制统治和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的,但是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闽商冒险精神的渊源可能不尽合理,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但是不管如何,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一种观念:闽商具有也应该继续具有“爱拼才会赢”的重商冒险精神,但在现代商业活动中,闽商必须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运作相互结合起来,必须遵守法律和商业游戏规则,在思维上必须超越“爱拼才会赢”的局限性,把“爱拼才会赢”当作一种创业信念而不是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可以肯定地说,拥有并超越“爱拼才会赢”的新闽商才可能持续成功。
三、闽商文化的血缘地缘关联性及兼容性
一般来理解,商帮是指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互扶持为宗旨的自发性商人群体。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域的商人在经商专长和经商风格上都会形成一定的共性或特性,学术界将此称为“商帮文化”。理论上说,这种因互相照应而出现的亲和力的凝聚,虽然带有排他的倾向,却可以说是寻求安全感的生物性反应。据有关族谱宗亲资料统计,早在唐代福建就有氏族经商的传统,如永春颜氏家族从商者约占总数的40%,其家族成员几乎都往南洋槟榔屿从商,或“泛商安南”,或“往商南洋”等。在商业发达的晋江一带,家族式经营更为普遍,父业子承形成风尚,致富后能和睦乡里,贡献于家族。明清时期的闽商帮也具有“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特点。新闽商创造性地发展了当地蕴涵的具有延续性的文化因子,从而产生新的商业文化。
有众多学者认为闽商缺乏团队精神,生意再小也要自己当老板,而不愿意与他人合作,从而使很多很有希望做大做强的产业因为股东之间缺乏信任而无法做大做强。如果说这种说法成立的话,我觉得也有闽文化、闽商传统文化的因素。第一,福建山多地少,形成了在生产中不需要协作却重于自然资源争夺的传统。第二,早期渡海下南洋的闽人,大多数以“三把刀”起家,形成了单独一人的谋生手段和经营方式传统。第三,这种独立的不合作的性格还与闽商的冒险性格有着内在的关系。但我们可以发现闽商不盲目排外,很少拉帮结伙,不会过于自恋,不会过于封闭,不会过于表现出文化心态上的狭隘。相反,闽商表现出的是海洋文化特有的对异质文化的兼容性。
在闽商文化演绎过程中,长期依附封建体制而形成的以血缘、地缘为核心的家长式经营管理模式是我国封建商帮经济所共有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封建社会中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农耕经济相适应,家族式经营也是封建商帮从事商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所以,这并非完全是一种简单的宗族血缘的保守观念,而是封建家长制礼教的儒家思想长期渗透的结果。
四、闽商的多元文化性格
闽文化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原土著居民古越族的文化。土族闽只能从事农业和渔业为主的生产活动,长期维持着小规模的人口数量。第二,中原移民文化。晋、唐以来,中原人有三次移民入闽的高潮,并逐渐形成福建居民主体,他们带来了许多中原文化,并与原住居民的文化融为一体。第三,国外文化。国外文化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宋、元时代,许多阿拉伯等外国商人来闽地(主要是泉州)经商,甚至与闽人结婚,定居在闽南,在闽南繁衍生息,他们到闽南后,也把阿拉伯等国的文化带到闽地;二是广大华侨从海外带来的文化。闽地华侨出国历史悠久,人数众多。他们到国外(主要是东南亚)去,把国外的文化自觉不自觉地带回故乡传播,并成为闽文化的一部分。其实,海外华侨对闽文化的影响比宋、元时代阿拉伯等国商人对闽文化影响的时间更长、人数更多、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贡献更大。
闽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闽商的多元文化性格。不同区域闽商的特点不同。在传统闽商帮中,最有影响的是闽南商帮、福州商帮、兴化商帮,此外还有龙岩商帮、汀州商帮、永安商帮、福安商帮、延平商帮、闽清商帮、永泰商帮等。学者陈枫于2004年在《水煮商人》中说:“受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制约,福建各地商人的性格很难一言以蔽之,闽北商人安贫乐道,闽东商人求稳怕乱,闽西商人重宗内聚,闽南商人讲究‘过番’、‘出洋’,从商人素质和商业精神的角度看,闽南商人是最优秀的一群,因为他们以商为本,因商而生,具有强烈市场意识”,“盖地铺天万式装,有街无处不经商,客来四海皆惊异,货去神州尽道洋”。
五、闽商文化传承性和可持续发展
福建的商业历史悠久,唐代是闽商奠定重要影响的时期,此后闽商经历了多次发展的活跃期。闽商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否与其它的商帮一样,有没有出现较长时间的断层现象,这是理论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众多学者认为,闽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唐代的崛起、宋元的辉煌、明清的持续、鸦片战争后的衰败,继而是现代新闽商的兴起。在鸦片战争后的衰败和现代新闽商的兴起之间存在较长时间的断层现象。如果是这样,闽商文化与其它商帮文化并无多大不同之处,都有出现或早或迟、或长或短的断层现象。但闽商既包括海商,也包括陆商,既包括本土的闽商,也包括祖籍福建的侨商。在闽商的发展进程中,海商和陆商的发展呈相互交织状态,有时是海商独领风骚,有时是海商、陆商齐头并进,有时是当本土的闽商走向衰败时,海外的闽商却悄然兴起,他们的确做到了时间上的前后继起和空间上的左右并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觉得闽商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较长时间的断层现象,这是闽商文化区别于其它商帮文化的一大特色。